• 期刊首页
  • 期刊导读
  • 期刊介绍
  • 投稿指南
  • 邮箱投稿
  • 在线投稿
  • 联系我们

栏目导航

期刊导读
期刊介绍
投稿指南
邮箱投稿
在线投稿
联系我们

综合新闻

  • 孙玉明的介绍(红楼梦研究性论文1500字)
  • 红楼梦学刊论文研究方法(红楼梦学术小论文)
  • 怎样看待冯其庸和周汝昌两位红学家
  • “中国红楼梦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”举行
  • 读《红楼梦》:贾母真的不管林黛玉的婚事了吗

通知公告

  • 红楼梦学刊版面费是多少
  • 《红楼梦学刊》投稿方式
  • 《红楼梦学刊》期刊栏目设置

您现在所在位置: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怎样看待冯其庸和周汝昌两位红学家(3)

来源:红楼梦学刊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年12月06日 07:35:01
【作 者】: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:
【摘 要】:据毛宪文、贺朗著文《丁玲——伟大的文学教育家》(《武陵学刊》2010年第1期/第35卷第1期)回忆,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第二班研究生班全部学员25名,

据毛宪文、贺朗著文《丁玲——伟大的文学教育家》(《武陵学刊》2010年第1期/第35卷第1期)回忆,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第二班研究生班全部学员25名,他们是:

来自北京大学的有毛宪文、谭之仁(白榕)、白婉清、王有钦(贺朗)、许显卿、张保贞、曹道衡、李仲旺、宋淑兰;来自辅仁大学的有龙世辉、王树榘、王鸿谟、邸金俊、刘蕊华、王文迎;来自清华大学的有周永珍;来自复旦大学的有张泰芳、杨文娟、张兴渠;此外还有青年作家玛拉沁夫、刘真、左介贻、张凤珠、钱峰、颜振奋。

以上名单,一位不拉,整整25大员。不是因为回忆的人记忆力强,而是情感重,责任心更重。如此完全的同学名单,仅在鲁迅文学院也很罕见。即使被当作庆祝建院50周年所陈列的展板上的表格说明文,也是缺这少那的。

我见过毛宪文,他刚从一所中学回到恢复后的文讲所,出差到哈尔滨,专门到家里看望我母亲;也见过周永珍,是在她的工作单位考古所的大门口;还在虎坊桥宿舍楼采访舒群的同时,顺便见过也在同一座楼里住的玛拉沁夫??

至于老师,按延安例,称作教员,不叫教授。有据可查说这话最权威、最准确的有两个当事人,一个是康濯,一个是马烽。他们作为当时的所领导把本所教员、辅导员和外请专题讲座的作家、专家,分得很清楚,说得很明白。

三康濯:《情忆开国之初》 记得是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,1950年初夏,好几种花正开得争鲜斗丽,丁玲同志约了田间、马烽、作家协会几个同志和我,在那里喝茶。风软花香,光摇柳摆。想起来真乃一派舒畅、轻柔的诱人景色。然而,当时我们几个刚从十来年农村游击战的解放区进城不久的年青一伙,还远没脱去“土包子”气,对园景、轩情与花颜、茶味都还不熟不懂,无反应无兴趣。只有几碟点心在不断塞进嘴里去,同时边吃边说。

“生活还有,也能写,可就是写不好,提不高。”我说,“解放区一批文学青年,营养不良,先天不足,非得有个环境好好读读书不可。”

田间谈起了陈登科。他写的《活人塘》寄给《说说唱唱》的赵树理,老赵看了好几遍,又求我们几个编委一定要再看一看。田间看了,说好,又说还不成文。错别字太多,赵树理给改了;有些用自造的符号代替的字,老赵也猜出了几个,可还有一些没猜出。赵树理要我看,我得知情况后坚决拒绝,但搁不住他的缠磨求告,留下了稿子。等看下去以后,有时真高兴,写得太妙了,那么强烈、动人;可有时又气得不行,稿中经常出现一个“馬”,像馬字却又没有下面四点儿,这是个啥字?看着看着,多次从上下文反复猜度,感到应是个“趴”字。后来发稿前请陈登科来京修改时一问,他说:“是‘趴’字呀!马没了四条腿,不就趴下哪!”

丁玲同志笑了,她已找陈登科谈过,人家也急盼着学习。她还讲起刚刚出版《平原烈火》的徐光耀,小说应该说很不错,但也是文化不高。这样的青年作家还多,大家又举了好几个。

这一类的谈话不只一次,在作协,在丁玲同志家,在北海。也找过茅公——当时的文化部长,我们惯称沈部长;找过周扬同志以及文艺、文教、宣传各方面许多同志。有人说:“你们是要丁玲同志领头,办个翰林院!”可我们哪能比翰林院!也不想去比!丁玲同志只不过深感于,想领着我们办个帮助、培养青年作家进修的场所。

此种意图很快得到各方面的支持。丁玲同志的报告获得批准,决定成立直属文化部的中央文学研究所,以丁玲为所长,张天翼为副所长,田间和我任正、副秘书长,我讲明了是边工作边学习。1950年夏天开始正式筹备,11月学员入学,进展之快是今天难以想像的。这就是后来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的前身,今天可已是鲁迅文学院了。

招生对象首先由各地推荐,关键是看作品。丁玲同志概括各方面的意见说:

“总得有陈登科、徐光耀,也不能个个都像他们。不过总也得是开始有点成就的,或是有几篇作品还可以,至少要在写作上确实有前途,有希望。”

我们又和丁玲同志一起,找青年作家,找领导和专家,研究学习方针和计划。找茅盾、周扬,找叶圣陶、郑振铎、胡风、黄药眠、杨晦,找老作家们。

于是请讲课老师。有些是丁玲同志亲自去请。郑振铎、李何林同志分别系统地讲古代、现代文学史,游国恩、余冠英同志讲古典文学,胡风、杨晦同志讲文艺论,曹靖华、冯至同志讲外国文学。丁玲同志还亲自请胡绳同志讲哲学,黄药眠同志讲美学。茅盾、周扬、冯雪峰同志也都去讲过课。许多课不仅我们听,丁玲同志也来听。有次马烽提议说:还应该多讲点艺术。丁玲同志采纳了这个意见。她对所有讲课的老师都提出过:“请多谈艺术,多作艺术分析,我们这些土包子学员很需要这个。”后来课堂上理论、知识和艺术规律确实融汇得比较好。艾青、王朝闻同志讲课,丁玲还特别请他们谈了些美术。请俞平伯同志讲《 红楼梦》,有时真把大家听得入迷。

文章来源:《红楼梦学刊》 网址: http://www.hlmxk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6/1494.html

  • 上一页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4
  • 5
  • 6
  • 7
  • 8
  • 9
  • 10
  • 下一页
  • 上一篇:“中国红楼梦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”举行
    下一篇:红楼梦学刊论文研究方法(红楼梦学术小论文)

    红楼梦学刊投稿 | 红楼梦学刊编辑部| 红楼梦学刊版面费 | 红楼梦学刊论文发表 | 红楼梦学刊最新目录
    Copyright © 2021 《红楼梦学刊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    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