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修大同镇城碑记(4)
《重修大同镇城碑记》碑,青色玄武岩石质,碑首、龟趺无存,碑身石梓部断缺。碑高180cm,宽80cm,厚21cm0碑文楷书,竖写20行,满行54字,其中8行有余字,分别为3,6字不等,补在行末左侧字缝间(格式,详见本文后附未予标点的碑文)。兹录碑文如下:①
客岁乙未,大司马、总督三韩马公讳之先,自秦来晋,节制此邦。瞩兹残黎,潸然泣下,爲百姓请命于口口。一时,圣君贤相,睹流绘之章,悠焉如携,特命城之。夫城以保民者也。一时攻筑之勤,模粮之费,板干之资,求其必不病民而心乃慰。公且谓:“大役之兴,非才略素著者,恐不足以建口功。”于是,特进总镇三韩彭公讳有德,而专其任。彭公则认爲,审度营筑,亦主兵之一。乃身先士卒,露宿城携,设法修葺,备极劳瘁。惟见农安于野,不赢于车牛;商营于市,不扰于鑛铢;士安于室,不辍于诵读。不伤财,不劳民,如灵台之攻,暮鼓弗胜。未半载,而颓垣壤垒易爲纥纥金城矣。是大有造于此一城民也。一
但是,由于大同地当内蒙古进入山西、河北交通要冲,是“神京右臂,北门锁钥,国家之藩垣门户”,所以顺治八年又将府治移还大同。于是,便有了上述重修镇城之举。
“马鸣佩,字润甫,辽阳人,本贯山东蓬莱。其先世尝为辽东保义副将,因占籍辽东左卫。栖凤、鸣佩皆以诸生来归,事太宗,并值文馆。崇德元年,甄别文馆诸臣,栖凤、鸣佩俱列二等,赐人户、牲畜。汉军旗制定,同隶镶红旗。……鸣佩,天聪三年,授工部启心郎……顺治……十年,改总督仓场侍郎。十一年二月,命以兵部左侍郎兼右副都御史,总督宣、大、山西,劝垦宣府、大同荒地三千余顷。……十月,加兵部尚书,移督江南、江西。”
在考察《重修大同镇城碑记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,曹振彦与大同结缘极深。《清太宗实录》卷18载:','墨尔根戴青贝勒多尔衰属下旗鼓牛录章京曹振彦因有功,加半个前程。”十分明确,当时曹振彦是多尔衮的部下。这段史料记的是天聪八年三至五月(1643.4-6)间事。而此后不久的七月,皇太极率大军越过长城,入犯明朝的宣大地区,多尔衮的正白旗兵亦在从征军之列。同书卷19:“和硕墨尔根戴青贝勒多尔衮、额尔克楚虎尔贝勒多铎、贝勒阿济格进兵保安州,攻克其城,杀其守备,略取沿途村堡,会上与应州城。”保安州,时属宣化府;应州,归大同府所辖,在大同城南约百里。八月十五日(1634.9.6),“上率和硕墨尔根戴青贝勒多尔衮、额尔克楚虎尔贝勒多铎、贝勒豪格……等精兵往视大同城,……上至大同,立南岗上,……”。清太宗此次御驾亲征,并未攻克大同城,只是攻下宣、大两府的少数州县,掳掠一番后退去。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:多尔衮统领的正白旗“旗鼓牛录章京曹振彦”必定也在军中。这就是说,早在天聪八年,大同已留下了曹振彦的足迹。
大同,古云中郡也。世爲国家壮巖疆,巍然巨镇,保障一方。于以车辅处雁朔之险,壁联错宣蔚之势,襟恒岳,带桑干,其所由来口口口口口口口建燕都,则沿边而渐于西,神京右臂,北门锁钥,国家之藩垣门户,此焉是也。
碑文记述的是清初姜环兵变,大同遭清兵屠城,城市荒废五年后,地方官兵重新修筑之事。姜环,明末大同总兵。清兵入关,先投降而后又反叛,致使山西全境哗变。因事发于顺治五年(1648),值戊子年,故史称:“戊子之变”o当时,清廷调各路兵马征讨,收效甚微。次年二月,摄政王多尔衮统内外大军亲征。无奈大同城坚兵精,久攻不下,清军损兵折将。七月,多尔衮二次亲征,满、汉、蒙各路八旗兵属集大同,昼夜血战,强攻不下。八月,城中粮食告罄,兵民大量饥死,姜环麾下总兵杨振威等斩琼首级,开门献城。大同之役,清兵伤亡巨大,朝廷震怒,气急败坏的多尔衮下令'“斩献姜环之杨振威等二十三员及家属并所属兵六百名,俱着留养,仍带来京。其余从逆之官吏兵民尽行诛之,将大同城垣自垛彻去五尺,……”一时间,大同城内血流成河,尸横遍地,金城汤池,顿成废墟。同时,将大同府治迁到附近的阳和卫,更名阳和府。
文章来源:《红楼梦学刊》 网址: http://www.hlmxk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531/147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