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修大同镇城碑记(3)
“铁岭说”是近年出现的一种说法,根据一是认为“襄平”即“铁岭”;二是上文提到的“三韩”即“铁岭”。关于襄平为辽阳的古称,史有明载,不少反对辽阳说”的人也不否认,但有人却偏偏要利用一些二、三手的资料曲折考证,非要将襄平说成铁岭,完全是附会与曲解。关于“三韩”是否专指“铁岭",我们在前面已讲清楚,不再重复。这里,仅据《重修大同镇城碑记》稍做考究,同样可以证明曹雪芹祖籍决非铁岭。碑记中有一个人叫李遇芳,未署籍贯,兴许是他的官职太小之故。查《云中郡志》卷5“新平路参将”条:“李遇芳,铁岭人,顺治八年任。”《云中郡志》为顺治七年至九年任大同知府的胡文烟所撰,他是以当时府的建制比照古制郡而命名的。李遇芳是胡文烽的下级,又是在志修成前一年到任,因而其籍贯一定是本人直接提供,明确而具体,十分可靠。这样,我们将碑记与郡志结合起来看,曹振彦与李遇芳不是一个地方的人,是非常肯定的。他们本人提供的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,一个是襄平,即辽阳;一个是铁岭,清清楚楚,无关无涉。所以,硬将曹振彦往铁岭拉,是行不通的。
上述情况表明,《重修大同镇城碑记》为研究曹雪芹祖籍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。谓其难得,不仅是它明确载有曹振彦的史料,更重要的是在一通碑上同时涉及到红学研究中争论不休的三个问题:襄平、三韩、铁岭;且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曹振彦是辽阳人,曹雪芹的祖籍在辽阳。所谓“丰润说”、“铁岭说”,都是站不住脚的,而且对曹雪芹创作《红楼梦》没有任何意义。关于曹雪芹祖籍之争,应该做明确结论了。
襄平,即今辽宁省辽阳市的古称,史学界、红学界多有考证,兹不赘述。这里只举一辅证。碑记中籍贯“襄平”者还有一人,即前总督马鸣佩。《清史稿?李栖凤马鸣佩传》载:
马鸣佩是封疆大吏,高级官员,《清史稿》中明载其为“辽阳人”,应该是可靠的。清初总督,多用汉族文人担任,执掌行省军务。当时,宣大山西总督府即设在大同,总督主要统辖宣府(今张家口宣化)、大同、太原三总兵,负责京西北边防。宣大山西总督是跨省的军务官员,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大军区司令。当时马鸣佩与曹振彦是上下级关系。在碑记中,唯他们俩明确署籍“襄平”,可见他们确确实实都是辽阳人。在碑记中两人都以古地名署籍,这是一种雅好。这种情况即使在当代,也还较为流行。将此碑与早已发现的辽阳《大金喇嘛法师宝记碑》、《重修玉皇庙碑》②上所载曹振彦相联系、相映证,进一步表明其无可怀疑地是辽阳人。有人曾以前两碑所载人物并非都是辽阳人为据,否认曹振彦为辽阳籍,《重修大同镇城碑记》则明确无误地回答了这一问题。曹振彦就是辽阳人,实证俱在,若对这样多的文物证据再持怀疑甚至反对态度,那便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了。
“汉军镶蓝旗人,初籍金州卫。顺治初,以诸生授昌平知州。四迁至湖广布政使。七年,授[陕](江)西巡抚。……十一年,自成余党刘二虎、郝摇旗等入陕西境,之先与汉兴总兵赵光兴发兵三道迎击,破小广峪寨,斩其将傅奇,迁宣大山西总督。十三年,调川陕总督,加兵部尚书,……”彭有德,《清世祖实录》记顺治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,“以阳和副将彭有德署大同等处总兵官事。”乾隆《大同府志》卷11“镇守大同总兵官”条:“辽东人,将才,顺治十一年任,详宦迹。”刘兴汉,乾隆《大同府志》卷11“阳和兵备道”条:“辽东人,顺治年任。”光绪《山西通志》卷13“职官谱四”载:“阳和兵备道,初驻阳和城,后移大同府,康熙六年裁。顺治中有……刘兴汉,盛京人。”刘朝辅,光绪《山西通志》卷13“职官谱四”载:“太原协镇副将,驻太原府。顺治二年设,十年裁。旧志有刘朝辅,盛京人。”这里,只有马之先的籍贯明确具体,即金州卫。金州,在今辽东半岛南端,始名于金代贞祐四年(1216),见《金史?地理志》。明洪武年间,将金州改置为金州卫,治所在今天的大连市金州区。其他三人或“辽东”,或“盛京”,均未详具。从这些资料看,这四个人并非籍出一州、一县,他们所谓“三韩”,系区域性的大概念,是个面,而不是个点。如果非要给“三韩”确定地理区域,以碑记中马之先为例,辽东半岛在其中,绝不仅仅是有些研究者考证出的铁岭一带。“三韩”一词,后来有扩大使用面的倾向,所以清人刘廷巩曾批评当时人滥用“三韩”字眼,大约韩英也属此列。由此可以提出结论:以“三韩”来确指某城、某州、某县是不恰当的。以“三韩”为据去考证曹雪芹祖籍是徒劳无益的,是永远也得不出正确结果的。
文章来源:《红楼梦学刊》 网址: http://www.hlmxk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531/147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