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红楼梦》深度解读:金钏的跳井自尽,算不算
关于金钏跳井自尽、薛宝钗安慰王夫人的问题,我之前已经论述过很多次了,当时的核心观点是:
薛宝钗去找王夫人时,并不知晓金钏被撵的具体原因,她是在后来给金钏送妆裹衣服时,看到王夫人、贾宝玉两人沉默流泪,这才如梦初醒,大概明白了金钏被撵的真正原因。所以,薛宝钗前番当着王夫人的面,猜测金钏是井边玩耍不小心掉下去的,并称如果金钏真的因为打坏了东西,就选择跳井自尽,那金钏就是糊涂人,也不为可惜的说法,是基于“金钏打坏东西,被王夫人撵出去”的伪现实而言的。
也就是说,立足宝钗的视角,她完全没错,既安慰了长辈,又以妆裹衣裳抚慰了金钏的死,作为一个毫不相关的人,她的处理方式称得上仁至义尽了。
问题在于,有相当一部分读者觉得宝钗的做法对金钏不公平。国人思维一贯崇尚“逝者为大”,甭管金钏是怎么被撵,总归人已经不在人世了,宝钗却不顾这一点,评价她是个糊涂人,无疑贬低了金钏的名声,于是薛宝钗便被众多读者诟病为“冷血无情”!
我个人虽不赞同这种观点,但站在感性角度,这种评价属于正常现象。因为情感是人类不可回避的属性,这种感情往往跟理性相对立,而且总是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。
读者为何批判宝钗?因为宝钗的话贬低了逝者,伤害了读者的情感期待。
换言之:读者的这种同情心理,已经超越了《红楼梦》本身,而涉及到了人文主义关怀。他们觉得不管是不是封建时代、是不是奴隶制度,金钏终究是一个人,我们应该对她的生命给予尊重和爱护。
这种人文关怀肯定是没错的,但同时我们必须要清醒:评价文学作品,尤其是文学作品的人物,必须历史地看待、客观地分析,否则大概率会陷入主观唯心的情感漩涡,作出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学评价。
目前《红楼梦》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金钏被撵风波!
目前看到的绝大多数读者,在对这件事进行评价时,几乎清一色认为这就是王夫人的错,如果不是她撵走金钏,金钏怎么会跳井?还有贾宝玉,如果不是他主动来王夫人处找金钏说话,金钏又怎么会被撵走?唯独忽略了金钏自身才是导致这场风波的主要原因。
立足封建时代背景,金钏被撵,跟王夫人没有丝毫关系,贾宝玉或有次要责任,而最大的责任人就是金钏自己。我们可以来看下金钏被撵的具体文字:
宝玉上来便拉着手,悄悄的笑道:“我明日和太太讨你,咱们在一处罢。”金钏不答。宝玉又道:“不然,等太太醒了,我就讨。”金钏儿睁开眼,将宝玉一推,笑道:“你忙什么!‘金簪子掉在井里头',有你的只是你的,连这句话语也不明白?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,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、彩云去。”宝玉道:“凭他怎么去罢。我只守着你。”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,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,指着骂道:“下作小娼妇!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。”宝玉见王夫人起来,早一溜烟去了。这里金钏儿半边脸火热,一声不敢言语。——第30回
这就是金钏被撵的全过程,从表面看来,貌似是贾宝玉言语调戏金钏,导致王夫人大怒,却舍不得打自己儿子,最终用金钏当了替罪羔羊,实则谬也。
贾宝玉、金钏在聊天的时候,王夫人正在假寐。也就是说,他们两人的全部对话都被王夫人听了去,可王夫人并没有第一时间起身打断两人的对话,而是一直在偷听。
王夫人为什么要这么做?恐怕这位母亲也想听听儿子和金钏聊什么内容,窥探下儿子的心理,所以她一直没有打断这场对话。
直到金钏说了那句“我告诉你个巧宗,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、彩云去”,王夫人这才突然暴怒,起身就打了金钏一个嘴巴,把她撵了出去。
王夫人前面之所以能稳住,是因为贾宝玉说的那些话她并不意外,自己儿子是个混世魔王,从小就喜欢在女孩堆里厮混,如今跟金钏说的这些话,往常恐怕也常说,所以王夫人心中虽然不喜,到底忍住了。
可金钏的那句话直接让王夫人破防了,金钏让贾宝玉去东小院子里拿环哥、彩云,还说这是个“巧宗”,这话是什么意思呢?很明显,金钏是顺着贾宝玉前番“我要讨你”这样的话题在继续延伸,言外之意是让贾宝玉去抓贾环、彩云的“奸情”!
文章来源:《红楼梦学刊》 网址: http://www.hlmxk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130/144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