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艺理论论文_论李希凡的“红楼人物”研究
文章目录
摘要
Abstract
绪论
1.1 研究缘起
1.2 研究现状
1.3 研究方法
第1章 李希凡“红楼人物”研究的历程
1.1 初期阶段:1954-1978
1.2 新时期阶段:1978-1996
1.3 艺术新知阶段:1996-2006
第2章 李希凡“红楼人物”研究的特点
2.1 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立场
2.2 从“阶级性”到“人本性”
2.3 贯穿始终的“典型性”
第3章 李希凡“红楼人物”研究的成就与不足
3.1 善于自我革新,不断发展
3.2 系统完备,具有鲜明的时代性
3.3 审美分析上人物心理、人物语言方面的不足
参考文献
附录
致谢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
文章摘要:从脂砚斋评红算起,红学已诞生两百多年,到现在已成为一门显学。梳理红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就会发现,红学的发展走过了几个阶段。在早期,主要是一种“随感式”的杂评,比如“脂评”、清代的题咏派、评点派。《红楼梦》研究进入20世纪,研究形态发生重要变化。《红楼梦》的研究,王国维首先引进西方哲学和西方文论,写出了著名的《红楼梦评论》。而这时候兴起了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,它主要是采用品性相类、轶事有征、姓名相关的方法。随后,胡适建立“新红学”,他的主要特点就是把历史和经学的校勘、训诂方法运用到《红楼梦》中。黛钗并秀是俞平伯红学研究的主要观点。解放以后,新中国成立以来,学术研究又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,强调学术研究的“阶级论”这种价值取向。《红楼梦》研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。1954年,李希凡、蓝翎共同发表了《关于〈红楼梦简论〉及其他》,这篇文章采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,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。随后李希凡与蓝翎合著出版了《红楼梦评论集》(1957)。改革开放后,李希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基础,撰写了大量《红楼梦》人物论的文章并结集出版《红楼梦艺术世界》(1997)《说“情”——红楼梦意境探微》(1989)。2006年,李希凡在红楼人物研究上获得新进展,出版了重要的红学著作《传神文笔足千秋》。本文以李希凡的“红楼人物”研究为对象,从李希凡“红楼人物”研究的历程、特点、成就与不足之处进行论述分析。全文第一章从人生经历和学术背景出发,结合史料和前人研究资料,按照时间线梳理了李希凡对《红楼梦》研究的相关成果,将李希凡对“红楼人物”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,即初期阶段1954-1978,新时期阶段1978-1996,艺术新知阶段1996-2006。发现在“艺术新知”阶段,李希凡对《红楼梦》人物的艺术赏析有了新的发现,拓展了原有对“红楼人物”的艺术批评体系。第二章开始通过文本细读、文学论争及与同时期学者观点比较等方法进行重点论述,包含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立场、从“阶级性”到“人本性”、贯穿始终的“典型性”三个方面。第三章主要内容围绕李希凡“红楼人物”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展开:善于自我革新、不断发展;研究成果系统完备,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学术成就和突出贡献,以及存在的人物语言分析和人物心理分析上不足的问题。李希凡是当代红学、当代文艺批评学界最具影响力、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。其“红楼人物”研究对当今文艺批评的方法或范式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研究价值。
文章关键词:
论文作者:张艾晨 张艾晨
作者单位:张艾晨
论文DOI:10.27684/d.cnki.gxndx.2021.002874
论文分类号:I207.411;J01
文章来源:《红楼梦学刊》 网址: http://www.hlmxkzzs.cn/qikandaodu/2022/0402/1465.html